移动模架现浇施工中,漏浆与错台是直接影响梁体外观质量与结构性能的高频问题。漏浆易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、麻面,削弱局部强度;错台则造成梁体表面平整度超标,增加后期修补成本。这些问题的产生多源于模板系统缺陷、支撑不稳或操作不当,在长期工程实践中已形成 “成因***定位 — 现场快速处置 — 源头提前防控” 的成熟应对体系,在沈丹客专、沪昆高铁等众多项目中得到充分验证。
漏浆问题的核心症结在于模板接缝密封性不足与受力变形,不同部位的漏浆需针对性处置。模板拼缝处漏浆最为常见,主要因模板变形、密封条老化或拼接螺栓松动所致。沈丹客专 TJ-3 标项目施工时,曾因钢模板重复使用后边缘翘曲,导致腹板接缝处出现连续漏浆,技术团队立即停工更换变形模板,在新模板接缝处粘贴 5cm 厚海绵条,内侧再用玻璃防水胶灌缝,同时按 “从中间向两端” 顺序紧固螺栓,确保拼缝密贴。底模与墩顶衔接处漏浆则多因接触面不平,某高速项目通过在墩顶铺设 10cm 厚找平砂浆,待强度达标后再落放模架,配合底部压设橡胶条,彻底阻断漏浆路径。此外,混凝土坍落度超标或振捣过度也会加剧漏浆,需严格控制坍落度在设计范围内,振捣时避免振捣棒直接接触模板接缝,单次振捣时长控制在 20-30 秒。
错台问题集中体现为模板衔接处的高低差,根源在于定位偏差与支撑失稳。模板安装时的轴线偏差是首要诱因,沪昆高铁某标段施工中,翼缘板模板因测量误差出现 3cm 错台,现场采用千斤顶顶推调整模板位置,配合拉线校直确保平顺后,新增临时拉杆固定相邻模板,防止浇筑时移位。支撑系统刚性不足导致的模板下沉也会引发错台,某跨海大桥施工中,横梁支撑顶托伸出过长(超出规范 400mm 限值),造成底模局部下沉形成错台,解决措施为更换短顶托,在横梁下方增设辅助支撑,同时按 “搭设一步检查一步” 的原则强化过程管控。模板连接结构失效同样不可忽视,部分项目因连接板锈蚀或插销不到位导致错台,通过更换防腐连接板、确保插销完全卡入定位孔,有效降低了此类问题发生率。
除现场处置外,源头预防是控制漏浆与错台的关键。模板进场验收需严格核查平整度与尺寸偏差,对变形、锈蚀的构件坚决退场,沈丹客专项目明确要求模板表面平整度每米偏差不超过 2mm,否则禁止使用。安装阶段需强化技术交底,梁侧模板对拉螺栓必须按方案间距布设,孔位偏差控制在 3mm 以内,防止因受力不均导致模板错位。预压试验环节也需重点关注,通过分级加载监测模板沉降数据,对沉降差异超标的部位提前调整支撑高度,某高铁项目通过预压发现跨中与梁端支撑沉降差达 5mm,及时加厚梁端支撑垫板后,有效避免了浇筑错台。
当前施工中已形成标准化的质量管控机制。班前培训需明确模板安装、螺栓紧固等关键工序的操作要点,作业中执行 “三检制”,质检人员重点核查拼缝密封性与模板标高;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巡视,发现漏浆立即用棉絮填塞缝隙,出现轻微错台及时用千斤顶微调;拆模后对缺陷部位分类处理,小面积漏浆采用同强度等级水泥砂浆修补,错台则需凿除突出部分后再找平,确保符合验收标准。这些实践表明,漏浆与错台问题的防控需贯穿 “进场 — 安装 — 浇筑 — 拆模” 全流程,通过***处置与源头管控的结合,可将此类缺陷发生率控制在极低水平。
上一篇:四川眉山移动模架厂家 移动模架预压试验实施解析:材料选择、分级加载与测量管控实践 | 下一篇:没有了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