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桥式起重机起重系统中,滑轮槽的完好状态直接关系到钢丝绳使用寿命和吊装作业安全。某物流园区曾因忽视滑轮槽磨损超标问题,导致起升过程中钢丝绳脱槽断裂,吊物坠落造成设备损坏。根据 TSG 51-2023《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》和 GB/T 31052.5-2015《起重机械检查与维护规程》强制要求,必须建立滑轮槽 “***测量 + 超标更换” 的刚性管理机制,通过科学检测和规范操作消除安全隐患。
磨损测量实施 “多参数综合检测” 体系。日常检查每周进行一次,采用塞尺测量轮槽不均匀磨损量,在滑轮圆周方向均匀选取 4 个测量点,当***差值超过 3mm 时判定为异常磨损。月度检测重点测量槽底磨损深度,使用深度尺在槽底中部及两侧各 1/3 位置测量,取平均值与对应钢丝绳直径比对,当磨损量超过钢丝绳直径的 25% 时需立即评估更换必要性。季度检测需测量槽壁厚度,通过卡尺测量原壁厚与剩余壁厚的差值,当磨损量达到原壁厚的 20% 时,无论其他指标是否达标均需纳入更换计划。外观检查需关注轮槽表面状况,发现明显沟痕、台阶或局部硬化现象时,需结合实际磨损数据综合判断,避免因应力集中加速钢丝绳磨损。
更换标准执行 “量化指标 + 结构缺陷” 双重判定原则。量化方面,除槽底磨损超钢丝绳直径 25%、壁厚磨损达原厚度 20% 外,当轮槽底部直径减小量达到钢丝绳直径的 50% 时,必须强制更换滑轮。结构缺陷方面,滑轮出现任何可见裂纹或轮缘破损时,无论磨损程度如何均需立即报废;轮槽因磨损形成偏磨或单边倾斜,导致钢丝绳与轮槽接触面积不足 70% 时,判定为必须更换状态。对于铸造滑轮和焊接滑轮,需执行差异化标准:铸造滑轮槽底磨损达钢丝绳直径 30% 即报废,焊接滑轮则为 15%,确保与不同材质的耐磨特性相匹配。
更换操作遵循 “安全优先 + 精度控制” 规范。更换前必须切断起升机构电源,使用专用支架固定滑轮组,拆卸过程中避免钢丝绳过度弯曲或扭曲。旧滑轮拆除后需彻底清洁轴孔和连接部位,测量轴径偏差不得超过 0.05mm,表面光洁度需符合安装要求。新滑轮安装前需核查材质证明:轻中型起重机可选用灰铸铁 HT15-33 或球墨铸铁 QT-10 滑轮,重级工作制设备必须使用铸钢 ZG25 或 ZG35 材质,确保强度匹配工况需求。安装时调整滑轮轴向窜动量不超过 1mm,确保与钢丝绳中心线偏差不大于 0.2mm,紧固轴端固定装置后手动转动滑轮,应灵活无卡滞或异响。
质量验证实施 “静态参数 + 动态运行” 双确认机制。安装后需复测轮槽关键尺寸,确保新滑轮槽底直径与钢丝绳直径匹配,槽壁厚度符合设计标准。检查防脱绳装置安装牢固,与滑轮边缘间隙不超过钢丝绳直径的 20%。空载试运行时观察钢丝绳在槽内运行状态,无跳槽或异常摩擦现象;额定载荷试验中监测滑轮温度变化,温升不得超过环境温度 40℃,且无异常振动或声响。建立滑轮更换台账,详细记录更换日期、材质型号、测量数据及操作人员,结合日常检查形成磨损趋势分析,为重污染环境设备制定缩短检查周期的个性化方案。
维护管理强调 “预防性监测” 原则。每日检查钢丝绳在轮槽内的运行状态,确保无偏磨或脱槽风险;每周手动转动滑轮检查灵活性,每月加注润滑脂保持轴系润滑充分。对于冶金、粉尘等恶劣环境下的起重机,需每半月进行一次轮槽专项检查,及时清除槽内积尘和异物。备用滑轮需按材质分类储存,避免铸铁滑轮受冲击损伤,使用前核对产品合格证和性能参数,确保与更换部位的工况要求完全匹配。通过科学实施测量与更换规范,可使滑轮相关故障发生率降低 60% 以上,显著延长钢丝绳使用寿命,为桥式起重机安全运行提供关键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