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气图作为桥式起重机电气系统的 “语言”,其图形符号与文字代号的准确识读是设备安装、维修与安全运行的基础。某重型车间曾因维修人员误将接触器辅助触点符号认作继电器触点,导致接线错误,引发起升机构突然启停的险情,这一案例凸显了规范识读电气符号的重要性。桥式起重机电气图的识读需遵循 GB/T 4728《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》标准体系,通过符号形态与文字代号的组合解读,准确把握电路的控制逻辑与元件功能。
图形符号的分类识读需结合电路功能特性。主电路中的大功率元件符号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,电动机通常用圆圈内标注 “M” 的符号表示,三相异步电动机还会在圆圈外绘制三根输入导线;断路器作为电源控制核心,其符号由开关图形与保护特性符号组合而成,文字代号统一为 “QF”。控制电路的符号则更为精细,接触器线圈用矩形框内标注 “KM” 表示,其常开触点为平行横线与竖线的组合,常闭触点则在横线中间加一斜杠区分。继电器符号与接触器类似,但文字代号为 “KA”,且触点图形尺寸更小,这在起重机的限位保护电路中尤为常见,如大车行程限位继电器通常用 “KA1”“KA2” 区分左右限位。
文字代号的识读需掌握 “分类前缀 + 功能后缀” 的编码逻辑。首字母代表元件类别,“Q” 开头表示开关类设备(如 QF 为断路器、QS 为隔离开关),“F” 系列代表保护元件(FU 为熔断器、FR 为热继电器)。在桥式起重机专用电路中,代号的数字后缀具有明确指向性,起升机构相关元件多以 “1” 结尾(如 KM1 为起升接触器),运行机构则以 “2”“3” 区分大车与小车(KM2 为大车接触器、KM3 为小车接触器)。按钮类元件的代号规则尤为重要,“SB” 后加字母区分功能,SB1 通常代表启动按钮(常开符号),SB2 代表停止按钮(常闭符号),紧急停止按钮会在符号旁标注红色三角警示标识。
识读流程需遵循 “先整体后局部” 的规范方法。首先查看图纸标题栏与图例,确认采用的符号标准版本及特殊符号说明,桥式起重机电气图常标注 “依据 GB/T 4728.7 绘制” 以明确开关类元件的识读依据。主体电路遵循 “左主右控” 的布局原则,左侧主电路需重点识别电源进线、接触器主触点、热继电器热元件等大电流通路符号;右侧控制电路则需按 “从上到下、从左到右” 的顺序识读,理解按钮、继电器触点与接触器线圈的控制逻辑链。在起升机构正反转控制回路中,通过 “SB1 - KM1 线圈 - KM2 常闭触点” 的符号串联关系,可清晰判断启动按钮与接触器的动作关联。
关键功能回路的符号组合具有特定逻辑。限位保护电路中,行程开关符号 “SQ” 与继电器线圈 “KA” 的串联,直观体现 “触点动作→继电器吸合→电路切断” 的保护逻辑;制动电路的符号组合更为特殊,电磁制动器线圈通常用带铁芯的矩形框表示,文字代号为 “YB”,其与接触器辅助触点的并联关系,直接反映 “电机运行→制动释放” 的联动控制。照明与信号电路则采用简化符号,绿色信号灯用圆圈内加 “G” 表示,文字代号为 “HG”,红色警示灯为圆圈内加 “R”,代号 “HR”,这在起重机的操作室与走台电路中应用广泛。
识读过程需规避常见认知误区。最易混淆的是接触器与继电器符号,两者虽均为矩形框,但接触器主触点有明显的电流通路标识,且文字代号 “KM” 与 “KA” 的区分是关键。忽视文字代号的数字后缀也会导致误读,如将 “KM1” 与 “KM2” 视为同类接触器而忽略其分别控制起升与运行机构的差异。维修实践中,曾发生因误将热继电器 “FR” 的常闭触点符号当作常开触点,导致电机过载后无法切断电源的事故。此外,新旧标准符号的差异需特别注意,如旧标准中熔断器代号为 “FU”,新标准虽保留但图形符号更简化,识读时需结合图纸标注的标准版本确认。
规范识读的核心在于建立 “符号形态 - 文字代号 - 实际元件” 的对应关系。通过对照实物元件记忆符号特征,如将按钮的符号形态与实际按钮的常开 / 常闭状态关联;利用文字代号的分类规则(如 “M” 代表电机、“S” 代表开关)构建记忆框架。某港口通过开展 “符号 - 实物” 对照培训,使维修人员的电路识图效率提升 40%,显著减少了接线错误导致的故障。只有将标准符号与起重机具体工况相结合,才能真正理解电气图的控制逻辑,为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。